我的技术,我的文字
作者:梧荫者 • 更新时间:2021-12-22 21:29:56 •阅读
曾和朋友吹牛:我一岁就参加“文革”。这是事实!嗯,一岁就经历那样的腥风血雨,还活下来了,牛不牛!而穷且困,衣不蔽体,三餐不继;须耕作,困眠田埂,渴饮沟渠。却也无忧无虑,象李逵一样,一派天真浪漫。
真要感谢邓小平先生,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。七年村学(普及九年义务教育,村里也有初中),突然考上了县重点高中,后又到北京上大学,参加工作成了“干部”,可谓祖坟冒烟。记得大学的第一个假期回家,到同学家玩。他的哑巴哥哥拉着我指着堂上的主席像,向我依依哑哑,同学翻译:“他问你是不是见过毛主席。”我点头“见过”,虽然只是躺在水晶棺材里的。但哑巴哥哥已经激动得大声“啊啊”起来,仿佛我身上也带回了仙气。
可是,一个偏远乡村出来的人,到了大城市,大公司,种种局限性就出来了。我的人生观几乎都是从书本中来,与残酷的现实格格不入,在竞争中遍体鳞伤。
说起来,徐迟的《歌德巴赫猜想》对我影响太大了!我幻想着成为陈景润一样的科学家,两耳不闻窗外事,虽然闹了很多笑话,终成正果。
有一天,在大学校园,一个小老头,骑着一辆旧自行车,慢悠悠地驶过。同学告诉我:“魏寿昆!学校最牛的教授!学部委员!”后来,被叫去给魏先生家搬煤。魏先生七十岁左右,老两口住一间房,门口堆着锅碗瓢盆煤球炉。老两口都很慈祥,笑嘻嘻地谢谢我们。但我心中的神像一下子倒塌了!这个本专业神一样的人物,我的高中同学肯定没听说过。
干脆学文吧。当作家,每个人都喜欢看小说。鲁迅说过,真正的文学家不是从文学院里出来的。先生本来是学医的。于是……
好在高中时期扎实的底子,大学不至于挂科,顺利毕业了。
事实证明,我高估了自己,也高估了社会。几番碰壁之后,终于明白,如果继续文学梦,我将养不活自己。还是回归本行。
然后我惊喜地发现,文学与技术居然是相通的。比如文学需要灵感,李贺有“诗囊”,一有灵感马上写下投入诗囊,回家再整理成诗。我幸而养成了这个习惯,技术上有什么想法,马上记下,查资料,再在实验室验证。若得验证,则欣喜若狂。
我曾问过老师:“本行业怎么叫成功?”老师沉思永久,说:“改变教科书……”一是改正教科书中不正确的,二是增加教科书没有的。
由于历史原因, My English is very poor,不能及时了解世界最前沿技术。所以,就认准了一个别人没有解决的问题,一味地钻下去。这就是无碳保护渣,已经做了三十几年,工业试验都成功了,但还没有应用。象歌德巴赫猜想,本身没有什么用途,但在研究的过程中,会产生很多新的思维方法,解决现有技术问题。我也尝到过甜头,比如无碳保护渣,就是研究在无骨架材料的情况下,如何降低造渣反应速度。后来有人需要快速精炼化渣剂,我灵光一闪,不就是提高反应速度吗?反其道可也。于是一击成功,我又进入了另一个领域,有了一系列“快速造渣”新产品。
还有正压强水口,也研究了二十多年;全封闭连铸,又是长期研究高铝钢保护渣外的灵机一动……这四个,可都是市场急需的技术!都是教科书的候选者。
当然,正常的工作也是要做的,并且还完成得很好,上个世纪,我可是正经转让过专利技术的。这个专利使用了二十年,因为没人保护,我收获了寂寞。我却不愿意低三下四,费无数的精力、填无穷的表格,申报什么奖。所以不小心成了一个“干净的人”(陈佩斯语),很被人鄙视。
我也曾拿着我的“四大发明”周游列国(齐楚燕赵),“偌大一个东京,没一个识得军器者”。
2021年底,以年老被逐客。猛一回首,壮志未酬啊!于是想到网络,摆上我的作品,请万能的网友品一品,能进教科书否。
顺便也献上这些年创作的文字(不敢称文学),小有可观,供网友一哂。
可是,八十岁爹爹学吹鼓手——气力不足啊!虽然请得有专业人士,但内容还得一点一滴上传,版面也没那么好看。网友大人请耐心。
欢迎赞赏、吐槽,特别欢迎技术交流技术合作!
真要感谢邓小平先生,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。七年村学(普及九年义务教育,村里也有初中),突然考上了县重点高中,后又到北京上大学,参加工作成了“干部”,可谓祖坟冒烟。记得大学的第一个假期回家,到同学家玩。他的哑巴哥哥拉着我指着堂上的主席像,向我依依哑哑,同学翻译:“他问你是不是见过毛主席。”我点头“见过”,虽然只是躺在水晶棺材里的。但哑巴哥哥已经激动得大声“啊啊”起来,仿佛我身上也带回了仙气。
可是,一个偏远乡村出来的人,到了大城市,大公司,种种局限性就出来了。我的人生观几乎都是从书本中来,与残酷的现实格格不入,在竞争中遍体鳞伤。
说起来,徐迟的《歌德巴赫猜想》对我影响太大了!我幻想着成为陈景润一样的科学家,两耳不闻窗外事,虽然闹了很多笑话,终成正果。
有一天,在大学校园,一个小老头,骑着一辆旧自行车,慢悠悠地驶过。同学告诉我:“魏寿昆!学校最牛的教授!学部委员!”后来,被叫去给魏先生家搬煤。魏先生七十岁左右,老两口住一间房,门口堆着锅碗瓢盆煤球炉。老两口都很慈祥,笑嘻嘻地谢谢我们。但我心中的神像一下子倒塌了!这个本专业神一样的人物,我的高中同学肯定没听说过。
干脆学文吧。当作家,每个人都喜欢看小说。鲁迅说过,真正的文学家不是从文学院里出来的。先生本来是学医的。于是……
好在高中时期扎实的底子,大学不至于挂科,顺利毕业了。
事实证明,我高估了自己,也高估了社会。几番碰壁之后,终于明白,如果继续文学梦,我将养不活自己。还是回归本行。
然后我惊喜地发现,文学与技术居然是相通的。比如文学需要灵感,李贺有“诗囊”,一有灵感马上写下投入诗囊,回家再整理成诗。我幸而养成了这个习惯,技术上有什么想法,马上记下,查资料,再在实验室验证。若得验证,则欣喜若狂。
我曾问过老师:“本行业怎么叫成功?”老师沉思永久,说:“改变教科书……”一是改正教科书中不正确的,二是增加教科书没有的。
由于历史原因, My English is very poor,不能及时了解世界最前沿技术。所以,就认准了一个别人没有解决的问题,一味地钻下去。这就是无碳保护渣,已经做了三十几年,工业试验都成功了,但还没有应用。象歌德巴赫猜想,本身没有什么用途,但在研究的过程中,会产生很多新的思维方法,解决现有技术问题。我也尝到过甜头,比如无碳保护渣,就是研究在无骨架材料的情况下,如何降低造渣反应速度。后来有人需要快速精炼化渣剂,我灵光一闪,不就是提高反应速度吗?反其道可也。于是一击成功,我又进入了另一个领域,有了一系列“快速造渣”新产品。
还有正压强水口,也研究了二十多年;全封闭连铸,又是长期研究高铝钢保护渣外的灵机一动……这四个,可都是市场急需的技术!都是教科书的候选者。
当然,正常的工作也是要做的,并且还完成得很好,上个世纪,我可是正经转让过专利技术的。这个专利使用了二十年,因为没人保护,我收获了寂寞。我却不愿意低三下四,费无数的精力、填无穷的表格,申报什么奖。所以不小心成了一个“干净的人”(陈佩斯语),很被人鄙视。
我也曾拿着我的“四大发明”周游列国(齐楚燕赵),“偌大一个东京,没一个识得军器者”。
2021年底,以年老被逐客。猛一回首,壮志未酬啊!于是想到网络,摆上我的作品,请万能的网友品一品,能进教科书否。
顺便也献上这些年创作的文字(不敢称文学),小有可观,供网友一哂。
可是,八十岁爹爹学吹鼓手——气力不足啊!虽然请得有专业人士,但内容还得一点一滴上传,版面也没那么好看。网友大人请耐心。
欢迎赞赏、吐槽,特别欢迎技术交流技术合作!
本文由梧荫者发布,不代表梧荫者—我的技术 我的文字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/introduce/20211222/16.html